兴县多举措并举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提升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我县本着“培训是手段,就业增收是目地”的思想,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兴县云数据中心“订岗式”和“铁服”、“京东方员工”、“蔡家崖管家”三个自主劳务品牌“专岗式”培训,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三类群体,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千方百计提升就业率,稳定增加贫困家庭务工收入,为提高我县脱贫成色提供强力支撑。
一、全力开展摸底调研。
做实培训就业工作台账,重点对未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开展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培训、就业摸底统计工作,精准做实有意愿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人员工作台账。
二、加强培训质量管理。
培训学校从师资力量配备、场地设施配置、职业资格发证等环节入手,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就业率。特别是对驾驶员的培训,保证学员有充足的培训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取证,早日实现就业。
三、多举措提升吕梁山护工参训率、就业率。
通过出台以奖代补、交通补贴、生活补助、免费商业保险和体检、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贫困劳动力积极参与“吕梁山护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目前共开发了巡河员、道路管护员、城市保洁员、市容市貌协管员、交通协理员等621个岗位,本着一户安置一人就业原则可安置未脱贫户和易地搬迁户621户实现就业。
四、开展“点对点”对接、一站式送达服务。
疫情期间共输出贫困劳动力就业568人,其中,农民工240人,吕梁山护工328人。同时全面助力服务驻兴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截止目前助力企业返岗复工人员约7500余人。
五、全面开展小微企业、扶贫车间、重点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一次性就业补助优惠政策的落实。
鼓励小微企业、扶贫车间、重点企业积极吸纳我县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另外,为助力我县云数据中心、柳叶沟、乔家沟三个扶贫车间有效发展以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就业,出台了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业给与每天8至15元的生活补助优惠政策。特别是兴县云数据中心目前还可继续吸收600余人就业,年底基地达到1000人就业,进一步掀起就业热潮,助推兴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培训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生源严重不足,上级部门下达的培训就业工作任务完成难度较大。
按照省政府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工作思路,全面开展民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是为了实现“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总目标,走出一条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之路,为我省加快脱贫攻坚、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但在兴县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较大,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生源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对技能增收、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认识因没有切身的体会和身边事例的榜样作用,绝大部分人固守于现有的体力劳动直观收入,对后期靠技能是否能够提高收入一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局限,另一方面持有怀疑态度,再加之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所以,对参加技能培训没有兴趣,一直停留在观望阶段,虽然相关部门在宣传动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二是农村人口流动性大,40岁以下的年轻人80%几乎都在东胜(达5万人以上)、神木、呼和浩特、太原、怀仁等地外出打工(2018年在全县统计过外出就业打工人员),在本地居住的老年化比较严重,这部分当地人员对参加技能培训动力兴趣不足。
二、就业推进达不到理想程度,推进工作存在较大困难。
(一)大部分待业在家的大中专毕业的年轻人对转移就业岗位待遇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转移就业输出存在一定的困难。
经过历年来本地公开招聘报名情况统计,初步估计待业在本地的大中专毕业生有3-4千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这部分人员的思想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首选机关事业单位,其次国企,如果私企、个企一方面不愿意去,另一方面即使愿意去待遇要求也是较高,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能进行正确定位。二是思想不够解放,本地化就业观念浓厚,即使本地就业岗位待遇远低于转移就业岗位待遇也不愿意走出去。三是吃苦精神欠缺。综述上述几方面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家长对子女溺爱和子女啃老现象严重。比如:在4月份兴县准备运营的云数据呼叫基地招聘报名工作,该基地10月份在兴县准备运营开业,初步提供就业岗位500---1000个,待遇3500-5000元,缴纳五险,工作岗位固定,工作环境舒适,这在兴县相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但通过报名来看,仅因为需在河南培训6个月的原因从4月份至5月中旬截止,报名人数达600多名,最后实际参加实训的只有260名。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输出效果不明显,政府耗费大量精力参与推荐的规模化、规范化(指能够给就业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参加三险或五险)劳务输出收效甚微,反之,百姓私人之间通过在外打工的个体相互拉亲带友介绍走出去的数量却十分巨大,带来的后果是:一是就业人数无法统计,二是就业人员本身社保意识不强,即使有社保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三是其他方面的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维护。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是百姓对社保观念意识淡薄、对组织化劳务输出持有怀疑和不十分信任的态度,在政府、劳务输出机构的推荐就业与亲戚朋友介绍打工两者之间百姓会首选后者。比如,人社部门与太原思斯人力资源公司协作争取到京东方就业岗位2500个(就业地点东胜),岗位待遇月薪3500—4500元,缴纳五险并给与一定的生活补助,但通过组织召开专项招聘会、散发宣传资料、发布招聘通知等工作,从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共计输出才达到40人,与在民间相互介绍拉靠友自发到东胜打工的人员数量相比差距甚远(数据统计在东胜打工的兴县人在50000人以上,大部分从事临时性工作,参加社保几乎为零)。
(三)开发本地就业岗位存在较大困难。在脱贫攻坚这几年里特别是在2018年和2019年,县委政府明确了产业和就业支撑脱贫的总体思路以后,针对兴县老百姓的就业观念虽然在实现本地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16年以来,本地化就业除去政府开发的护林、保洁、政府基层公益性岗位外,其它小微企业、国有企业等就业岗位很少,加之这几年兴县大型国企只有中铝、华润和晋兴煤矿,本地中小型企业均已破产倒闭,小微企业规模太小用人极少,政府计划建立的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园等又受各方面客观因素制约,所以,开发本地就业岗位存在较大的困难。比如:中铝集团大部分岗位都有学历技术要求,农村劳动力很难进来,虽有部分劳务岗位,但因岗位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的因素,大部分均退出了该岗位,所以历年来中铝集团吸纳本地劳动力的数量较少。
建议:
进几年,我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为此建议从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得到更大实惠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一、放宽培训60周岁年龄限制,愿意参加培训的均可参加。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年龄规定为18—60周岁,但我们在农村中药材种植技能培训中发现从事农业种植的有近30%的为60-65岁人员,这部分人员中有一部分有意愿参加种植技术培训,但被拒之门外。
二、进一步明确就业标准,便于在考核就业中把握尺度,减轻因就业概念的模糊和标准不统一、理解不一致给基层带来的就业考核压力。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份在7个月的时间内,在全民技能培训就业工作上接受了财政部监管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局、省委巡查组、市委巡查组、第三方审计等9次检查,虽然9次检查均顺利过关,也受到了好评,但在就业方面有很多的问询和质疑,解释工作耗时费力。所以建议将后期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训的监督与规范培训工作程序与验收考核工作上,力求做到规范严谨,无漏洞无死角。
今年是我县实现脱贫攻坚“交总帐”的一年,相信在市人社局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届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圆满我县5890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任务。